加载中...
您的位置:首页 >栏目首页 > 专业 > 正文

动态:勇担高校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2023-07-05 13:35:23 来源:中工网


(资料图)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重要论述,为高校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服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勇担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必须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现代社会呈现出生活快节奏、文化产品供给多元化等特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着融合和创新的新机遇新挑战。这需要我们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将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切实提升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勇担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必须契合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要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从磨难中奋起、从民族危亡走向民族复兴的历程,也正是中华文化焕发活力、走向复兴的历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目标提供深厚滋养和有力支撑。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求我们不断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立足新时代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文化需求,增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力量。勇担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担当好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不仅关系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也关系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实现。担当好这一使命需要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以中国式现代化激发、激活中华文明的潜力、活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为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给出中国方案、作出中国贡献。

高校要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过程中,党和国家对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高校作为文化重地、人才高地和育人基地,理当培养一批又一批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时代新人,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高校要立足学术研究职能,服务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构建。哲学社会科学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思想创造、文化繁荣和文明进步,高校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扎根中国大地做研究,阐释中国道路、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高校要立足服务社会职能,服务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的内在需求。高校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服务导向,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争当文化创新生态链“链长”,推出更多优质文化成果,做到以文惠民、以文兴业。高校要立足文化传承创新职能,坚持“两个结合”,服务文化传承创新。文化传承创新是高校的重要使命,在新时代新征程上,高校要深刻理解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党坚持“两个结合”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奋力书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高校篇章。高校要发挥国际交流合作职能,服务中华文化影响力拓展提升。高校的文化软实力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作为国际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和阵地,需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要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贡献力量。

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和文化传承创新的战略重器,要担好新时代新的文化建设使命,答好服务文化强国建设发展的时代答卷。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培养勇担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时代新人。高校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根铸魂,大力推进文化育人,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深化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深化评价制度改革,更加重视学生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培育,培养造就更多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担当引领未来和造福人类的领军人才。坚持立足中国、自信自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高校要坚定“四个自信”、坚持中国道路,立足中国实践、凝聚中国力量,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要坚持不懈推进中国实践的学理化阐释、学术化表达、体系化建构、系统化传播,切实增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文化传承、文明互鉴、国家治理、全球治理等方面的有效供给和创新贡献。坚持价值导向、社会服务,助力文化事业大繁荣、文化产业大发展。高校要凸显社会服务价值导向,充分发挥人力、智力以及学科资源优势,助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要培养造就综合型文化人才,充分发挥学校专家学者优势,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阐释和创新,推出一系列展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重底蕴的文化产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需求相适应。坚持价值引领、传承创新,以一流大学文化践行“两个结合”。高校要立足办学传统和现实定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构建具有时代精神、风格鲜明的中国特色一流大学文化。要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以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激活中华文明,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要充分发挥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特色优势,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相结合,切实解决中华现代文明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坚持开放包容、互融互鉴,切实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高校要站在中国看世界,立足新发展格局,拓展国际交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积极推动全球高等教育和学术研究共同体建设,搭建世界科学文化交流阵地,举办中外大学论坛、国际学术会议和文化交流等活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阐释、推介中华优秀文化,增进中外文明互鉴和民心相通,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包容和理解,服务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    

(左惟,作者为东南大学党委书记)

来源:新华日报

关键词:

推荐内容